为进一步推进部门高质量发展,抓实课堂教学、提升教育质效,4月8日下午,外语部全体教师开展了一场"课程建设与优化"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教学主管和课程主管牵头,聚焦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两大重要抓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与探索教学模式双轨并进,助力国际文化类课程体系的科学建构与发展。
会议伊始,教学主管张珊珊结合近期教师公开课展评,系统阐述了“课堂观察”的实践意义及操作路径,强调以“课前目标—课中记录—课后反馈”三步骤为抓手,聚焦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AI赋能等维度,深入观察并剖析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通过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结构化报告,提炼出课程特色和适切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优化课程提质增效提供科学支撑。
接着,课程主管王赋华结合中心2025年度教科研工作,介绍了部门教科研计划。她强调了教师教科研素养和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课程优化一定要深挖外语教学的规律,创新情境化教学实践,形成"目标精准定位-内容体系构建-形式创新实践"的整闭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学员学习获得感与教师育人价值。
在两位主管的引领下,部门老师对今年的教科研重点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充满了信心。外语部第三期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就部门新课程研发和老课程优化思路进行了分享。其中,四位教师分别从原因分析、主要内容、步骤以及预期优化成果等方面进行老课程优化思路的阐述,一位教师对新课程研发背景和价值进行分析和论述,部门课程指导团队成员对各课程逐一指导。
外语部副部长赵君萍作为部门课程指导团队带头人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课程研讨体现了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问题导向明确,针对现有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结构和评价体系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二是前瞻性强,新课程开发紧扣全球化人才培养需求;三是创新意识突出,积极探索AI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赵部长也提出了两点期待:一是部门的课程设置要注意衔接和科学,要具有基础性、进阶性和适切性特点,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二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对课程创新和教学实效的支撑作用,为课程建设注入新活力和新动能。